让“沉睡专利”活跃在生产第一线,让中小微企业充分共享创新成果
浙江启动实施专利转换专项计划
公布12个重点支持方向和41个首批重点项目
唤醒“沉睡专利”计划重点支持12个方向
今年3月,财政部、国家知识产权局推出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决定利用三年时间,择优奖补一批促进专利技术转移转化、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省、自治区、直辖市。该计划要求主动对接中小企业技术需求,进一步畅通技术要素流转渠道,推动专利技术转化实施,唤醒未充分实施的“沉睡专利”。6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省知识产权局)联合省财政厅制定了《浙江省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方案》),旨在通过数字赋能、制度重塑,保障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安全,助力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从而促进中小微企业产品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提升。
据了解,《三年行动方案》重点支持方向主要围绕强化专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专利供给质量,完善专利转化的供需对接渠道,优化资本参与转化机制和公共服务机制展开:
支持高校院所输出专利。省内高校(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机构,推动专利转让或者许可给省内中小微企业,产生经济效益,达到一定标准后可获得每年不超过50万元奖励。
支持中小微企业引进专利。服务机构帮助省内中小微企业,从省外高校(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首次引进无专利权法律争议、符合国家技术和产业政策的发明专利,促成转化后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达到一定标准后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奖励。
支持实施专利开放许可。服务机构(包括知识产权联盟)等组建公共专利池,搭建公开平台,促成省内高校(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等通过开放许可形式,将专利许可给省内中小微企业的,根据备案许可合同中所涉专利,在许可期内对按照实际缴纳年费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支持。
支持搭建专利供需对接平台。鼓励服务机构建立常态化专利供需发布对接平台,平台自2021年起累计发布省内外高校(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等的专利出让、许可、作价入股信息并撮合省内中小微企业完成上述来源的专利交易达到一定标准的,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奖励。
支持开展专利转化竞价(拍卖)活动。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机构细分产业领域,通过发布会、网上展示、成果推介、路演等方式开展省内外高校(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等的专利竞价(拍卖)活动。达到一定标准的,每年最高可获得100万元奖励。
支持提供专利数据服务。建设专利数据服务平台,从专利所属技术领域、专利技术功效、专利对应产品类别等多个维度进行加工标引分析,涵盖专利数量和发展省内中小微企业会员、提供服务达到一定标准,最高可获得100万奖励。
支持开展专利托管服务。鼓励服务机构开展中小微企业专利托管服务,包括提供专利产品备案登记代办服务。每年服务省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小微企业工作达到一定标准的,最高可获得10万元奖励。
支持推动专利资本化运营。鼓励金融服务机构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基金,以专利为纽带建立省内中小微企业与高校院所(含高校设立的研究院)、科研机构、国有企业的深度合作机制,围绕创新发展需求和技术瓶颈,根据商业化前景确定知识产权布局方式,开展股权投资,促进专利资本化。单支基金可获得最高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支持开展专利质押融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惠及更多企业。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专利质押贷款增量和惠及企业数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每年最高可获得30万元奖励。
支持推出知识产权保险产品。支持保险机构探索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证保险、知识产权执行保险、知识产权侵权保险等金融产品。达到一定标准的,每年最高可获得100万奖励。
支持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支持金融服务企业为省内中小微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服务。达到一定标准的,同一机构每年最高可获得200万元奖励。
支持建立专利质押融资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服务机构以市场化运作方式设立专利质押融资风险补偿基金,针对省内中小微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损失进行补偿。单支基金每年最高支持100万。
首批专利转化确定41个重点项目
根据《三年行动方案》,参照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重点支持方向,浙江省市场监管局面向全省组织开展了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重点项目征集,并确定了首批浙江省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重点项目(平台)。具体有:
综合服务类(8个):包括浙江省知识产权研究与服务中心的“浙江省中小微企业专利转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的“浙江省市场监管系统专利转化推广专项计划。
重点产业类(21个):包括浙江省磁性材料行业协会、横店集团东磁股份有限公司的“磁性材料行业创新专利运用模式提升产业专利转化水平”项目、国网浙江新兴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能源与绿色专利推广转化平台”项目、杭州乐知新创人工智能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杭州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杭州人工智能产业专利转化项目”项目等。
高校院所转化类(7个):包括浙江理工大学“纺织产业专利转化全链条服务”项目、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浙江省数字经济专利转化促进”项目等。
模式创新类(5个):包括浙江杭州未来科技城管委会、浙江创智知识产权运营服务有限公司“未来科技城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知识产权加速器”项目、北京中金浩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路桥区高价值专利转化与知识产权金融创新平台建设方案”项目等。
全省各市、县(市、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及时掌握本地区的重点项目(平台)进展情况,加强日常跟踪、指导和监督,不定期开展进度情况分析和实施效果评价,推动其不断优化专利转化模式,使供需对接更加顺畅,转化实施更加充分,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全国首批379件免费开放许可专利已精准匹配推送至6365家中小微企业
自《专利法》第四次修改实施后,新引入的“专利开放许可”制度成为各界热议的焦点。
专利开放许可是指专利权人通过专利管理部门发出要约,潜在被许可方一旦接受要约,即可实施其专利技术的一种许可形式。开放许可制度旨在以开放使用扩大专利技术共享范围,降低专利技术交易成本,以专利许可推动价值实现最大化。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和浙江省人民政府《知识产权合作会商议定书》,浙江“先行试点推进实施专利开放许可”。
今年8月,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发布征集通知,拟在全国率先对“免费开放许可”制度进行探索。截止目前,共收到14所省内高校和科研院所379件专利,经筛查均符合实施开放许可条件。
据记者了解,这批专利主要呈现七方面特点:发明专利占比高。379件专利均为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66件,占70.2%;方法专利多。在发明专利中,方法专利(包括制造加工、作业和使用方法)有170件,占63.9%,将为企业产品生产应用专利技术提供有力支持;单次许可期限长。单次许可期限一年起步,最长的达五年,便于企业有充分时间投入专利二次研发和产品试验,最终形成市场化产品;许可费全免。上述379件专利,均承诺在许可期限内不收取企业任何许可费用;产业分布集中在制造业。按专利涉及的产业划分,专用设备制造业最多,有149件,占39.3%;其次为仪器仪表制造业,共123件,占32.5%;新授权专利多。近五年授权的专利共337件,占比88.9%,体现出较强的前沿技术动向;覆盖面广。专利权人地域分布涉及省内9个地市,其中杭州以142件专利位居第一。上述专利预期惠及潜在意向企业上万家。
免费开放许可专利探索形成了高校院所专利转化的新路径,让“沉睡专利”活跃在生产第一线,让中小微企业充分共享创新成果,是知识产权助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如浙江大学将 74 件专利(含实用新型)实施免费开放许可,分别涉及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免费开放许可期限到期后,根据具体情况,原免费许可受让方可申请继续免费许可,并享有优先有偿受让权;浙江理工大学择优遴选50件具有市场应用价值的发明专利,作为第一批免费开放许可专利。开放范围包括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专利涵盖纺织、材料、机械、信息、建工、物理、生科、艺术设计八个领域。
记者了解到,目前上述免费开放许可专利清单已在“浙江知识产权在线”上公布,省内企业均可以登录查看并直接联系。同时,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专利精准匹配系统,已匹配成功了首批6365家企业。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处有关负责人表示,专利转化专项行动计划,是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一项惠企业、助转型、促发展、奔共富的重要工程。下一步,全省市场监管部门将强化使命责任,主动担当作为,大胆解放思想,创新体制机制,以专利转化工作支点撬动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变为真金白银,激发知识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产业和消费升级共进、经济和社会结构优化互促,打造知识产权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浙江样板。(市 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