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基层精密智控的实践与思考——以富阳进口水果物防工作为例
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肆虐,病毒持续变异,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断增大。春节期间,进口水果市场需求量猛增,而多地的车厘子、火龙果、桂圆、香蕉等进口水果先后检出核酸阳性,食品领域物防压力陡然攀升。针对这一情况,以“浙食链”为依托,整合各方力量,多地火速开展进口水果排查管理,为物防工作中的精密智控带来了有益经验和进一步思考。本文以富阳区局进口水果“物防”工作为例,尝试分析探讨在疫情防控大背景下基层治理的力量融合、数字赋能的技术整合的阶段性成果,并探讨其现存困境和完善路径。
一、富阳区进口水果“物防”基本情况
1月6日,富阳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工作应急指挥部紧急下发了《关于加强疫情防控进口水果物防工作的通知》,明确了压实各方责任、严格赋码扫码、强化人员和环境管理、规范阳性事件处置等四个方面的物防工作要求。富阳区局牵头的区“大物防”专班立即部署13个基层市场监管所及24个乡镇街道开展进口水果全面排查,并指导、监督进口水果经营单位的“浙食链”上链登记及环境消毒等各项工作,确保进口水果来源可溯、风险可控。经过一天的排查,该区初步确定了进口水果经营单位251家,100%“浙食链”上链。整理了597人的作业人员名单,并按照责任分工,落实了各项物防工作的动态管理。富阳作为我市地区首个开展对进口水果从业人员进行核酸检测的区县,自1月6日起已开展4轮,共检测从业人员2163名。
二、进口水果“物防”中的实践经验
在进口水果“物防”工作过程中,富阳区充分依托“浙食链”数字化应用,以区“物防”专班为牵引,带动部门、乡镇紧密联动,充分发挥网格化治理和数字化治理的显著优势,在整体智治的大背景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数字化技术和网格化理念的精准咬合,取得了新冠疫情紧密智控新的实践经验。
(一)治理力量从“碎片化”到“整体化”。传统的科层制管理模式重在分清“责任田”,往往存在九龙治水的痼疾,部门、乡镇“各报各的表,各干各的活”,容易导致治理力量的“碎片化”,重复劳动、避重就轻,影响工作实效。本轮进口水果“物防”中,通过《通知》明确了由属地负责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市场监管等部门负责做好监管处罚工作。一方面,双方责任分工具有明显连贯性,在工作中需要紧密的衔接;另一方面,基层市场监管所作为基层治理四平台的重要成员,乡镇街道的牵头科室又多为食品安全办公室,双方配合更加紧密,在1天内就完成了全区432家水果店的排查。
(二)治理机制从“专项式”到“嵌入式”。基层市场监管业务点多面广,在开展特定行业专项整治时往往采取“专项式”的工作模式,即在一定时间内开展集中整治,既难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又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富阳区在进口水果“物防”中,充分引入网格员力量,通过“嵌入式”的监督机制,打通了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三)治理模式从“数据论”到“数治论”。数字化必然需要数据作为支撑,然而又极易陷入“数据陷阱”,即在工作中忙于收集各种数据,而忽视了对于数据的甄别运用,无法发挥“数治”的效能。通过运用“浙食链”,全面归集进口水果的“三证一码”等信息,将源头到销售终端的所有数据纳入监管,为进口水果市场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新冠防控的溯源协查预留了线索。
图 1 进口水果排查联动机制
三、当前困境
(一)治理效能有待提升。一是参与主体相对单一,作为进口水果经营数据采集的主体,基层市场监管所和乡镇网格员都没有对辖区经营单位的数据访问管理权限,无法动态掌握“浙食链”运用情况,只能通过线下巡查掌握经营户每日上传数据,降低了发现问题的灵敏度;二是统计功能不够完善,系统对一定区域内“浙食链”激活、上传数据情况的数据更新延迟明显,且分类统计功能不够完善,经营主体信息未细分到基层管辖单位,随着数据的扩充,基层无法及时对异常情况作出及时反应。三是场景运用相对单一。当前“浙食链”主要发挥数据记录的功能,即将商品的“三证一码”、商家的注册激活及交易信息的采集记录,在物防实践中,对前期基础数据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后续的风险预警和问题查处中依然缺少有力的支持。在当前快速变化的疫情防控形势下“浙食链”系统功能继续完善。
(二)联动机制不够完善。在进口水果物防过程中,网格员是掌握基础数据的重要力量,富阳区通过区疫情防控指挥部下文,由物防专班牵头组织协调各乡镇街道,再由乡镇街道下任务调动网格员开展排查。这一机制确保了工作中的统一指挥、责任明晰、衔接顺畅,是本次任务得以高效完成的关键所在。然而,在基层日常工作中,网格员承担的工作十分繁杂,除了各部门下达乡镇任务外,更要承担大量的村务、宣传、维稳等事务,疲于应对,网格员在分配精力时常常要有所取舍,这种取舍取决于不同部门在对乡镇考核中的“权重”,最终网格工作难免陷入一种“看人不看事”的境地,双方的联动常常不取决于“事务”的轻重缓急,而更在于部门的“强势”与否。
(三)社会参与不够广泛。疫情防控是一场全民阻击战,需要全民参与。在进口水果管控中,“浙食链”的两项功能为选购水果的消费者提供了监督渠道,一是二维码溯源查看商品源头信息,二是扫码登记记录采购信息。然而,目前消费者了解“浙食链”的主要渠道依然停留在媒体报道,实际使用率和参与度有待提升。其原因在于该系统未充分引入社会参与监督维权功能。一方面风险预警不足,部分消费者对进口水果管控要求不够熟悉,也无法了解商家进口水果规范经营情况、潜在风险;另一方面是信息上报渠道不畅,消费者发现未上链的进口水果后没有快捷渠道上报相关信息,也缺少激励机制。
四、对策建议
(一)以功能强化有力提升治理效能。一是探索放开权限,接入多元端口。按照部门、基层网格的职能、辖区范围,为执法人员设置监管执法账户,为网格员设置社会监督账户,以便各方主体按照自身权限设定实时掌握辖区动态,并将监督检查结果及时录入系统,便于通过“浙食链”实现对于经营主体的问题处置和风险监测;二是加快完善统计功能。将经营主体信息按照管辖及时分组到基层所、网格等管辖单位,同时实时更新数据统计,帮助相关主体第一时间掌握经营户账户激活、食品上链经营、消毒记录等情况;三是不断丰富运用场景。在完善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加强数据分析和运用。以进口水果为例,每日将未上链、消毒记录不全等问题作为风险预警,即时推送至经营户、辖区执法人员、网格员,提醒各方及时完善相关信息,同时为执法人员后续的执法提供证据线索,并在一个周期后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监管重点区域和重点环节,调整工作方案。
(二)以数据贯通精准破壁联动难题。在整体智治的大背景下,部门在重点工作中充分借力基层网格力量尤为关键。打通部门与网格的信息系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的去中心化属性,破壁两者之间的联动难题。以进口水果管控为例,通过将网格员账户纳入“浙食链”管理,可以激励基层网格及时更新上报相关信息,并形成常态化机制,最终以数据统计对网格的巡查、上报、处置等工作进行精准的考核,提高基层网格参与共治的效能。长期来看,通过不断打通部门与网格之间的信息系统,可以进一步引入网格力量,为重点难点工作提供助力。
(三)以深化运用充分激发共治潜能。在“浙食链”等数字化应用的推广过程中,除了要不断增强其实用功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将数据结果纳入社会信用体系,进一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一是加强社会公示,建立“红黑榜”制度,通过媒体、自媒体等渠道定期对示范单位和管理不到位的单位及违法行为进行社会公示,普及最新管理要求,为消费者选购提供依据;二是打通社会监督渠道,在浙食链系统中增设消费者投诉举报通道,引入消费监督的社会力量;三是探索激励机制,在核实线索后,按照事件风险等级对网格员、消费者等给予一定额度的奖励,鼓励全民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