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萧山内资企业登记情况分析
2021年,萧山区认真贯彻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一方面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优化服务举措、助推市场主体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进一步做好长期未经营市场主体出清工作,合理释放公共资源,全力打造法治化、市场化、便利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在近期省工商联组织的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评价报告中获得了全省第二、全市第一的好成绩。
一、内资企业登记情况
(一)内资企业总量增长缓慢,制造业占比回升明显。
截至2021年底,萧山区内资企业共有113163家,同比增长1.86%;累计注册资本(金)总额12602.38亿元,同比增长10.34%;户均注册资本1113.61万元,同比增长8.32%,其中私营企业107609家,累计注册资本(金)9497.12亿元,同比增长了2.61%和6.36%。
从产业分布看,截至2021年底萧山区内资企业中第一产业1309户,同比下降18.49%;第二产业23915户,第三产业87939户,同比增长4.13%和1.64%。
(二)新增内资企业数量下降,全年降幅逐渐收窄,百万以下市场主体占比近六成。
一是新设内资企业数量下降,2021全年萧山区共新设内资企业15600家,同比下降11.15%(一至三季度累计下降分别为40.53%、30.46%和20.90%),降幅持续收窄。累计新增注册资本2018.93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9.25%,其中新增私营企业14551家,累计新增注册资本1555.84亿元,新增私营企业数和注册资本数占年度新设内资企业总数的93.28%和77.06%。
由于2017年前后“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入推进,各种简政放权举措频出,大大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政策红利释放导致新设内资企业数量井喷式增长,在2019年达到近年来最高位。2020年以后,由于疫情因素及政策红利后劲减退,新设内资企业数量呈现持续下降。
二是注册资本千万以上内资企业数有所减少,百万以下主体占比大幅上升。从新设内资企业注册资本分布情况看,2021年以来注册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内资企业与去年相同,为108家。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至1亿元的内资企业从去年的908家减少到870家,比重较去年同期的10.34%下降到5.58%,注册资金在100万元1000万元的内资企业为5219家,比重下降至33.46%。注册资金在100万元及以下的内资企业数量为9403家,比重从去年同期的11.54%增长至60.28%。本年度新设内资企业规模进一步缩小,100万元至1亿元的内资企业“中坚力量”有所萎缩,投资者申报注册资本总体上更加谨慎。
三是部分行业受到环境政策影响较大,呈现出此消彼长的产业发展态势。从各行业本期登记数来看,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当前疫情的大环境下,2021年萧山区内资企业新增数与去年相比呈现一定程度的下降,例如新增数排在了第一的批发零售业与去年相比减少了1864家,同比下降了31.91%,房地产业受行业大环境影响,下降了29.15%,教育行业因2021年的双减政策增幅明显减少,同比下降35.14%。
同时,也有部分行业的新设内资企业数量逆市上扬。全年新设内资金融业企业118家,同比涨幅达16.83%;是由于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规范私募基金企业登记与管理,释放了部分市场活力。餐饮住宿业、旅游业等2020年受疫情影响观望情绪严重导致低迷的行业2021年新设内资企业数量有所回弹,其中餐饮住宿业新设365家,同比增长58.01%;旅游业新设77家,同比增长32.75%。
(三)企业注销持续增长,平均寿命不足4年,注销高峰尚未到达。
由于市场主体退出持续便利化、疫情导致市场波动、双减政策规范教育行业等原因,2021年萧山区内资企业注销数增幅明显,共注销内资企业11772家,比去年同期的8787家上升33.97%(一至三季度累计增速分别为525.30%、66.99%和48.21%),据统计注销企业平均寿命为3年多,根据近五年企业新设数据来看,萧山区企业注销高峰尚未到达。在注销的内资企业中,主动注销的有8570家,占总数的72.80%,其中办理简易注销的共有5120家,占主动注销总数的59.74%。
除去吊销企业强制注销这一客观因素,2021年主动办理注销的私营企业有8193家,行业分布如下表:
从行业分布看,注销私营企业最多的行业是批发与零售业,注销数达到3306户;第二为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908户;第三为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从增长率看,注销量增长最快的行业为教育业,达到90.91%,其中近半数教育业内资企业注销于2021年年末,证明了在2021年国家推出的“双减”政策影响下,萧山区盈利性质的教育培训类企业正在有序注销、转型登记,教育相关企业有序退出市场;其次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注销量同比增长35.23%。另外因疫情反复,大型商场、综合体等公共场所出于疫情防控要求,对餐饮、零售、住宿、文化、娱乐等行业有客流量限制,很多企业收入大幅下滑难以为继,不得不暂停营业,如江南布衣服饰有限公司萧山汇德隆印象城一分店、浙江来伊份食品有限公司杭州萧山市心南路二店、杭州海王星辰健康药房有限公司萧山星都花园店,上述企业均为大型连锁企业分支机构,尽管在业内知名度较高,仍因疫情冲击不得已注销。另外,第三产业的行业受疫情影响比较直接,注销数最多的企业都分布在第三产业,占到了总数的四分之三,这些行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抗风险能力较弱,资金流比较紧张,大部分都只能维持3-6个月,加上疫情期间市场萎缩,加速了这些企业的注销,如杭州黑鲨酒店有限公司、浙江明康汇食品有限公司杭州博学路店。
2021年萧山区主动注销的11772家内资企业平均寿命为3.57年,其中存续20年以上的企业144家,10年到20年的企业868家,5年到10年企业的1526家,占总数的12.96%,3到5年的企业2058家,占总数的17.48%,企业存续1到3年的企业6457家,占总数的54.85%,存续一年以下的有719家,占总数的6.11%。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的生命周期规律包括发展、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平均每个阶段为3年。从临平区注销企业情况来看,在生命周期第一阶段就退出市场的企业超过二分之一。
(四)企业迁移总量趋于稳定,企业流失速度得到控制。
迁入企业减少,降幅有所收窄。2021年度,萧山区共有2963家企业办理档案迁入手续,累计注册资本224.96亿元,平均注册资本759.22万元。迁入企业数同比下降4.33%,累计注册资本同比去年减少20.17%,平均注册资本同比去年下降16.56%。
在已办理档案迁入手续的2963家企业中,以市内区外企业为主要的迁入来源地,其中滨江区608家企业办理迁入手续,占总数的20.52%,上城区共有547家企业办理迁入手续,占总数的18.46%,余杭区共有504家企业办理迁入手续,占总数的17.01%,钱塘区共有311家企业办理迁入手续,占总数的11.17%,拱墅区共有306家企业办理迁入手续,占总数的10.33%,西湖区共有198家办理迁入手续,占总数的6.68%,除此之外,共有138家省内杭州以外地区企业办理迁入手续,127家省外企业办理迁入手续。
迁出企业数量同比由正转负。2021年萧山区共有5715家企业办理企业迁出手续,累计注册资本290.29亿元,平均注册资本507.94万元;迁出企业总数同比下降0.09%(一至三季度累计同比上升幅度分别为96.83%、41.53%和2.85%),累计注册资本同比增长6.79%,平均注册资本同比去年上升6.90%。
在5715家迁出企业中,迁出企业的迁入地主要集中在钱塘区和滨江区,其中,钱塘区是萧山区迁出企业首选的迁入地,共有1083家企业迁入钱塘区,占到了总数的18.95%;滨江区1078户,占总数的18.86%;余杭区931户,占总数的16.29%;上城区671户,占总数的11.74%;拱墅区527户,占总数的9.22%;西湖区505户,占总数的8.84%。此外,共312家企业选择迁往省外,210家企业选择迁入省内其他地区,以金华、宁波、绍兴为主。
从近五年萧山区的企业迁入迁出情况来看,迁移总量快速增长,在2019年达到峰值,呈现翻倍增长的趋势,2021年以来迁移企业总量趋于稳定,企业迁移总量首次出现负增长状态。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量增长
2021年萧山区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同比增长100%,累计新增出资额2593万元,同比增长216.99%。截至年末,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44家,同比上升2.07%,注销农民专业合作社23家,同比下降28.13%。
三、政策建议
(一)聚焦政策支持,纾困惠企稳存量。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下,要大力实施市场主体保量工作,开展优质企业培育行动,推动各镇街市场主体稳步增长;要入企帮扶,宣讲政策,指导企业用足用好政策,让市场主体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的执法方式,多引导多培育,边发展边规范,寓监管于保市场主体之中;针对“准入不准营”“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形成普惠金融、财政直达、减税降费等组合式扶持措施,构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生命力、活跃度和贡献率。
(二)聚焦营商环境,优化服务蓄能量。对标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学习借鉴先进做法,补齐弱项短板,全力攻坚,努力争先进位。创新多层次监管,全面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重点监管和信用监管机制的建立和运用,打造以信息归集共享为基础、以信息公示为手段、以信用监管为核心的新型监管机制,形成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新格局;指导拓展融资方式,积极开展商标权专利权质押、股权出资、股权出质登记行政指导,认真做好动产抵押登记工作,指导企业利用设备、产品、原材料等动产抵押进行融资;搭建银企对接的平台,跟踪帮扶其融资,为市场主体发展营造方便快捷的融资服务环境。
(三)聚焦转型升级,激发动力提质量。围绕“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健全人才培育机制、加强数字智治等举措,扶持小微企业成长,推动市场主体升级。依托“互联网+”“5G+新基建”,促进现代服务业、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业、生态科技农业等新型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培育新型市场主体;运用企业登记、商标注册、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绿色食品认证等职能,着力打造集知识产权交易、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知识产权风险评估等“一站式”服务平台,扶企强企,助推制造业升级提档;多渠道引导企业更多地进入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鼓励、支持、引导“众创空间”“小微产业园”“特色小镇”等多种孵化器发展,打造市场主体集聚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