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情简介
WHAM-O Holding, Ltd.(以下简称WHAM-O)是美国知名玩具公司,成立于1948年,总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1958年,WHAM-O改良塑料呼啦圈并推向市场,同年注册了“HULA-HOOP”商标(第28类),该商标自1962年起持续有效。自2017年起,WHAM-O频繁委托律所在全球发起商标侵权批量诉讼,此类诉讼聚焦亚马逊、Temu等电商平台,利用平台数据快速锁定在产品标题、描述或图片中使用“HULA-HOOP”等关键词的侵权链接,单案被告数最高达650家,是较为典型的“附表A被告诉讼”(Schedule A Defendants Scheme,简称SAD诉讼)。由于“HULA-HOOP”长期被作为产品通用名称(呼啦圈)被公众使用,导致部分卖家因不知情使用关键词而被动侵权。WHAM-O通过此类诉讼获得临时禁令(Temporary Restraining Order,TRO),从而冻结卖家账户资金,下架平台链接,单案索赔额可达25万美元,而和解金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2023年深圳某跨境电商在账户被划走20万美金后,才发现自己被列为2021年WHAM-O提起的“HULA-HOOP”商标侵权诉讼的被告之一,但该商家除了平台的商品下架通知外,并未收到与该案件相关的起诉状、传票或判决书。
二、案件结果
2021年6月,美国伊利诺伊州北区联邦法院对该案做出缺席判决。2023年4月,被告电商卖家在了解案件事实后选择积极应对,及时联系中美两国律师采取救济措施。被告首先从原告的送达程序漏洞突破,向法院提交取消判决动议,主张原告未核实被告实际地址就采用电子送达方式违反了《海牙送达公约》。同时,针对原告必须维护其注册商标有效性的心理弱点,对案涉在先商标提起无效宣告请求。最终在20天内,换迫使原告在“商标无效”和“重启诉讼”双重压力下接受和解,全额追回冻结资金。
三、典型意义
一是强化商标排查机制,谨防“通用名称”的侵权陷阱。跨境卖家需建立商标排查机制,尤其针对看似通用的功能性词汇。本案中,卖家误将“HULA-HOOP”视为行业通用术语,未核查其商标注册状态,导致侵权风险。尽管“HULA HOOP”多次被质疑已泛化为通用名称,美国法院仍基于“历史使用连续性”维持其商标效力。数据显示,美国SAD诉讼中70%以上涉及商标侵权。电商平台中,商品标题、描述或图片若含商标词、变体词或包装元素,均可能构成侵权。建议卖家使用“Exercise Hoop”、“Fitness Ring”等非商标表述,并禁用商标词作为广告关键词。需要注意的是,搜索引擎优化(SEO,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若直接引用商标词,可能加剧侵权风险。卖家在选品阶段应通过专业数据库核查商标注册状态,尤其关注“Frisbee(飞盘)”“Rubik's Cube(魔方)”等易被误判为通用名称的词汇,从源头降低法律风险。
二是抓住程序漏洞,把握关键应对窗口。在本案中,被告抓住了原告送达方式的程序性漏洞,并由此提出送达无效的主张。《海牙送达公约》即《关于向国外送达民事或商事法律文书和司法外文书公约》,适用的前提是可以通过有效方式获得被送达人的有效地址。若被告网店页面公开了联系地址,原告未尽合理努力核实地址即通过电子邮件送达,则可能因违反公约规定而程序无效。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此类SAD案件中,原告常用电子方式送达文书至电商平台注册邮箱,卖家应及时关注相关通知、核查违规提示,避免因忽略提示导致缺席判决。实践中,多数商家因不熟悉流程而错失应诉机会,最终承担不利后果。
三是主动应对,维护权益。SAD诉讼多针对小微型跨境电商,其高昂的诉讼费用、语言障碍及法律体系差异迫使许多商家不得不接受缺席判决或支付高额和解金,以尽快恢复业务。然而部分案件中,被告可能被迫接受了“不当合并”审理、和解金额远超合理范围、账户冻结与产品下架期间损失等不公结果。因此,在收到侵权通知或诉讼文书后,被诉商家应当及时确认自身是否存在侵权行为,并寻求专业法律援助,全面评估案情,从而尽早确定应对策略,最大可能减少企业损失,切忌侥幸心理、拖延和消极态度。建议企业主动联系行业协会或政府机构寻求支持,通过集体行动增强谈判筹码。此外,也可以通过联合其他被告共同应诉分摊诉讼成本,提升抗辩能力。主动应对不仅能争取有利裁决,还可为后续合规经营积累经验,避免类似风险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