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助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思考---以拱墅区为例
拱墅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区战略,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全链条,健全综合管理体制,特别是规划区调整以后,积极服务企业,探索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载体建设,助推辖区企业做大做强,构建知识产权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格局。全区拥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3家、省市区各级专利试点示范企业220家、中国专利优秀奖15件,其中今年获市专利示范企业公示8家,市专利试点企业公示18家,市专利试点企业复评1家,中国专利奖2件,连续两年入选率100%,另有9家企业获评获辖区企业好评。
一、主要做法
(一)发挥集聚效应,平台作用进一步显现。一是创新平台有发展。浙江工业大学获国知局批复成立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为高校创新主体提供优质服务,更好地提供知识产权和创新用户提升技术信息检索服务,更快地掌握行业动态和新技术信息。二是运用平台有落地。杭州市知识产权交易服务中心落户拱墅,围绕知识产权的交易转化、运用保护、产业服务、人才培养、系统建设、金融创新等方面多措并举、扎实工作,其主导的“杭州‘十百千亿’专利转化专项计划项目”被省局列为8个重点平台之一。三是服务平台有建设。省级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也顺利验收通过,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产权服务链条,有效支撑了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新模式的产业策源地。
(二)需求导向,推行“一条龙”培育指导服务。一是把好事前谋划关。通过街道推荐、企业预报名、企业营业情况分析等方式,确定培育范围,建立培育数据库,精准谋划、分类培育。如通过梳理名单、个性分析、精准对接,助推杭州楚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助力品牌“走出去”。二是把好事中指导关。通过专家培训会、现场交流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政策、业务指导。成立“中国计量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学研究实践基地”和“国家知识产权培训(浙江)基地杭州教学点”,助力企业快速成长。三是把好事后扶持关。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扶持作用,积极与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协调,帮助企业兑现奖励资金。今年累计兑付知识产权区级资助866.97万元。
(三)由点及面,探索“数知”服务载体建设。一方面是加强省知识产权在线运用。积极指导服务科技型企业使用浙江知识产权在线,辖区有效发明专利1件及以上使用率100%,通过平台为企业发送服务信息500余条,居全市第一。二是差异化提供辖区服务。另一方面是加快系统迭代融入。扎实推进中心交易系统建设,杭州市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在原有系统基础上建成线上线下融合、全市实时联网交易的杭州市知识产权交易系统,同时与杭州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实现无缝连接,承担起线上线下知识产权交易公共服务功能,在全省率先实现信息同步挂牌、交易实时联网、银行自动对账、资金自主结算、柜台人工受理、网上自助受让、数据智能导航等功能。
二、培育创新型企业面临的难点堵点
(一)创新氛围仍需改善。辖区产业还没做强。主导产业不够大、特色产业不够鲜明,数字经济、文创产业等特色产业虽有一定名气,但都以传统模式为主,知识产权运用元素不够,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
(二)企业知识产权布局规模不大。根据全区专利申请数据和有效发明专利的专利权结构分析可发现,专利申请排行榜单位主要为科研院校和国企,且在拥有量十强排行榜中,除了中美华东、中国电建集团和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相对突出外,其余基本都为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
(三)部分创新型企业信息化程度较低。由于缺乏信息支撑,很多中小科技型企业很难获得有用的、及时的市场技术信息。出现“信息不延续性、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完备性”等问题,产生信息孤岛,为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带来了极大困难。
三、促进创新型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宏观调控引导。在政策高度上,优化顶层设计,加强重点产业布局的引导和资源要素集聚的调控。一方面,指导各园区打造各自特色鲜明、首位度高的特色园区、特色小镇等数字经济新平台;另一方面,在经费支持上向重点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园、孵化器等倾斜,提升企业发展科技型产业的热情。
(二)优化产业均衡发展。对区域内的细分龙头企业和上下游相关中小企业,围绕“1+4+N”,把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在同一个地理空间,进一步提升区域内产业集群。做好强链和补与专利链工作,在不断壮大云计算和大数据、物联网、信息软件、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做强集成电路、电子制造业等基础“硬”产业。另一方面,聚焦并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加快量子通信、区块链、航天航空等未来产业的发展。
(三)注重高质量专利培育。鼓励企业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工作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强国战略,推进杭州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我市重点支持5G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区块链、生命健康、集成电路等杭州市重点产业领域开展高价值专利培育。辖区内企业可根据高价值专利培育的方向,完善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围绕企业内部核心技术加快知识产权布局,尤其是发明专利的布局。并由政府牵头开展细分领域的专利导航工作,建立产业专利数据库。
(四)提升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应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与金融结合,加强金融管理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金融机构等部门和机构的合作,推动一批优秀的知识产权运营公司与金融公司结队,协同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