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富阳市场主体发展情况报告
2021年,富阳局紧紧围绕“一图三区三立”,稳经济促发展,适应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富阳区市场主体总量保持逐步攀升,但市场主体发展降速明显,新登记户数首次出现同比负增长。为精准施策做好富阳区产业强区,全面打造“一图三立四景”,现将富阳区2021年度市场主体登记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 内资市场主体分析
一、富阳区内资市场主体基本情况分析
(一)市场主体总量稳步攀升
截至2021年12月25日,富阳区累计在册内资市场主体107715户,注册资本(金)78741276.0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58%和1.55%。在册内资企业41654户,注册资本(金)77613970.65万元,分别同比增长8.61%、1.26%;实有个体户65583户,同比增长10.38%;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478家,同比下降10.15%,成员出资总额为63965.89万元,同比下降0.65%。
(二)市场主体增量总体下降
2021年,该区新增内资市场主体16171户、新增注册资本(金)5354105.446万元,分别同比下降1%、10.65%。新增内资企业5232户、注册资本(金)5114163.529万元,分别同比下降12.04%、11.53%;新增个体户10931户,同比上升5.36%;新设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新增出资额680万元,分别同比下降33.33%、46.16%。
(三)注销退出量比上年大幅增长
富阳区今年共注销市场主体8303户,其中强制注销674户。正常注销内资市场主体的7613户,较去年同期上升42.49%。注销内资企业2462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42%,注销个体工商户5127户,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24%,注销农民专业合作社24户,比去年同期下降44.19%。
(四)企业迁移增幅明显
2021年,富阳区迁入企业678家,同比增长15.9%。迁入企业以我市市内企业为主,有604户,占总数的89.09% ,其中来自余杭区101户,西湖区95户,滨江区81户。另外,还有52家浙江省内其他地区企业和22家省外企业办理了迁入手续。(具体详见图2)
富阳区迁出企业480家,同比增长31.87%。迁出目的地以我市地区为主,有383户,占总数的79.79%,主要集中在余杭、西湖、滨江区。其中,余杭区109家,占总数的22.71%,西湖区71户,占总数的14.78%,滨江区40户,占总数的8.33%。此外,共有41家企业迁出到省内其他地区,以宁波、丽水、台州和义乌为主;56家企业迁往省外,主要集中在上海、江苏等长三角地区。
从企业迁移轨迹看,以我市市内轮转为主,近年来逐步向长三角地区扩展。民营经济是候鸟经济,哪里资源丰富、成本低廉、政策利好,企业就转向哪里。随着长三角企业异地转移纳税服务落地,长三角地区企业迁移将更加便利和频繁,但如何让迁移企业落地生根,发展壮大,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是我们富阳面临的新课题。
二、富阳区市场主体增速放缓原因分析
2021年,富阳区新设企业数量在全市范围内排名第九,在数量级上较之主城区上万级别差距仍较大,较桐庐、建德、淳安等虽有数量优势,但与临安优势差距被缩小;新设个体户数量在全市排名第六。在全市范围内,富阳区新设市场主体增速放缓趋势较为明显,数量上也有较大进步空间。市场主体增速放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新冠疫情导致投资者持保守态度。新冠疫情爆发,限制了人、财、物的流动,对投资活动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方面疫情的不确定性导致2021年投资意愿比往年下降,特别是出口型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更为审慎。另一方面因防疫管控等因素,部分乡镇街道对一些人流、物流量大的业态进行了一定把控,部分房东对外地人租赁房屋也有一定顾虑,这些都直接投射反映到新登记的市场主体数量上来,造成新登记的市场主体明显减少。
二是住所材料成为最大门槛。住所使用证明仍然繁琐复杂的情况,特别是无产权证明的,由开发区、街道出具同意办理意见的,过程涉及多个部门和乡镇街道,流程不畅,材料获取难、获取慢。同时,企业设立时不再审查土地、房屋性质,但后续经营可能涉及规划、建设、国土、公安、消防、环保、安全监管等多个部门,企业一旦开设,行业主管部门在后续监管中发现其不规范建设要求整改,极易造成经营者因成本问题导致的对立情绪,从而引发矛盾。比如东洲街道今年已发生多起因“工改商”导致的信访、投诉。
三是餐饮业市场主体发展受限。我市出台《我市市大气污染防治规定》后,新设餐饮服务类市场主体需提前确认企业住所在“禁开区”之外。2021年共推送油烟提前踏勘信息2673条(包括个体户2548条,企业125条),其中不符合油烟防治标准的有874条(包括个体户851条,企业23条),不符合油烟防治标准的占比高达32.70%,因油烟问题信访投诉件数量也较往年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餐饮市场主体的发展。
四是培训类市场主体面临全面洗牌。随着“双减”政策全面落地,培训机构受到深刻影响,自2021年7月24日后,富阳区暂停营利性培训机构审批,并对现有60家学科类营利性培训机构进行转登或注销。目前,学科类营利性培训机构已全面完成压减,而艺术、体育等其他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因办学许可证办理细则尚未明确,实际也无法办理新设。富阳区因有浙江音乐学院、中国美院等区位优势,艺术培训机构众多,今年受政策影响,教育类新设企业同比大幅下降42.11%。随着艺术培训机构办学许可证条件的进一步明确,培训类市场主体面临全面洗牌。
五是税务政策影响明显。2020年因废纸收购企业税收政策调整,成立了一大批以开票为目的贸易公司,2021年随着造纸企业的关停,此类企业没有新设且开始注销。另外,因北影项目等利好消息,春江花月夜文创街区设立了大批文化创意工作室,随着相关政策的变化,加之此类企业因税务无法核定征收,2021年仅设立了60家,并开始大批量办理注销,目前已办理注销56家,还有134家同类企业在注销公示期中。这是导致今年新增企业数据下滑的重要原因。
三、登记特点分析
(一)从产业划分来看,第三产业比重持续提升
从实有数据来看,截至2021年12月25日,内资市场主体总量三产分布比例为3.30%:27.09%:69.61%,与2020年的三产比例3.41%:26.84 %:69.74%相比,富阳区第二产业内资企业比重略有上升。从新设数据来看,新增内资企业三产数量分布比例为1.19%:20.20%:78.61%,注册资金分布比列为0.64%:27.2%:72.16%,可以看出新设新设内资企业在户数和注册资金方面都更集中于第三产业。
(二)从行业分布来看,新设市场主体行业分布相对集中。
从各行业登记数量来看,排在前五位的依然是批发和零售业(1335户),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821户),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38户),建筑业(703户),文化、体育和娱乐业(340户),占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量的的75.25%。从各行业注册资本看,排在前列的是租赁和商业服务业(1339548.07万元),建筑业(1121523.78万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21822.7万元),批发和零售业(530781万元),房地产业(493372万元 ),占新设企业注册资本总量的的87.47%。从发展速度看,增长最快的行业为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200%。随着我国碳中和碳达峰的推进,新能源创业项目也得到了政府的提倡和支持,新能源产业在当下备受欢迎。我们还需要看到,2021年市场主体活力有所下降,除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外其他行业同比都出现了负增长。
(三)从区域发展来看,各乡镇街道发展不平衡
从市场主体分布看,在24个乡镇街道中,部分乡镇、街道市场主体总量多、发展速度快,部分乡镇市场主体量少、发展速度慢,市场主体数量不平衡、发展速度差异大。2021年内资企业增量最多的依次是富春街道、银湖街道、东洲街道、鹿山街道,新登镇。富春街道和银湖街道两地新设企业数量占比达到新设总量的一半以上。上官乡、新桐乡、常安镇、渔山乡新设内资企业同比降幅达50%以上。
从新设注册资本分布看,依次是东洲街道、银湖街道、富春街道、春江街道、鹿山街道。东洲街道以9.28%的新设户数占比占了新设注册资本总量的33.36%,户均注册资本高达3506.72万元/户,但从行业看,贡献率主要来源于注册在黄金融小镇的股权投资类企业。
四、发展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富阳区营商环境。围绕高质量发展,高水平服务,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一是切实提高商事登记便利化水平。加快市场准入准营,持续降低企业办事成本,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难点堵点,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简化审批流程,提升涉企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快打造营商成本的“洼地”和投资创业的“高地”,为商事主体创造便利、公平、共享、健康、和谐的营商环境。二是实行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申报承诺制,建立住所登记负面清单,在负面清单外,申请人只需提交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书,无需再另行提交住所(经营场所)证明材料。同时加快统一地址库在商事登记场景的应用。三是优化调整富阳区餐饮行业预防性审查工作,各相关部门根据法定职责认真履职,加强协作配合、厘清职责边界,证照办理实行预防性联审制度,同时优化餐饮油烟污染投诉处置流程,结合富阳实际切实做好富阳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一步优化和提升服务质量,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全面提升要素资源供给,助力市场主体渡难关。结合疫情对不同行业市场主体的影响,分类指导、区别施策。一是减税降费、减租降息,主动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收益,让企业切实得到实惠,增强企业投资动力,通过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让企业能够便利获得贷款,为企业经营创造良好融资环境。二是摸清底数,个性扶持,全面摸底专业市场、商业综合楼、孵化器、消费活跃的街区,制定个性化扶持政策,尽快实现“满园满楼满街”。三是强抓机遇,加速新旧动能转换,疫情也给部分行业的企业带来了机遇,可借此机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鼓励传统工业企业积极引入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云计算、5G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带动相关领域聚集创新资源,真正为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优质存活注入源动力,助力市场主体“生得下”“长得大”“活得好”。
(三)依托重点项目带动,助推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发挥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推动生产要素、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向大项目聚焦,抓好区级重点项目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聚焦重点项目,把一流营商环境作为软实力,对区里招引来的“十亿、五十亿、百亿元”以上的高质量产业项目,对其营业执照新设、变更等提供“一条龙”服务,全力推动该区市场主体高质发展。聚焦转型升级,在该区深入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行动中,对数字新基建、智能装备等主导产业,提供全流程服务;全力支持未来工厂、黑灯车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未来产业;对小微园区、乡镇工业园区等,开辟绿色通道。围绕“双循环”,抓住亚运场馆等项目建设带动综合配套建设发展机遇,拉动市场需求,带动经济发展。
第二部分 外资企业登记情况
一、外资企业登记数据分析
(一)外资企业总量发展情况
截至2021年12月25日,该区实有外商投资企业367户。投资总额582413.3万美元,注册资本343149.6万美元。
(二)外资企业新增发展情况
2021年该区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9户,其中包含各类外商投资企业28户、外商投资企业分支机构21户,投资总额19782.59万美元,注册资本19637.66万美元。与2020年相比,外商投资企业新设数量、投资总额、注册资本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三)外资企业注销情况
2021年该区外商投资企业注销52户(含强制注销36户),其中包括外商投资分支机构7户。去年同期外商投资企业注销68家(含强制注销49家),其中包括外商投资分支机构9户。
二、外商投资企业发展情况特点分析
(一)外商投资企业新设实现企稳回升。一年来,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背景下,国内总体疫情形势保持了相对平稳的态势,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外商投资企业新设数量、投资总额、注册资本较去年同期均有上升,注册资本的增幅尤为明显,反映出今年新设的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规模相对较大。
(二)香港地区是富阳区最主要的外商投资来源地。2021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不含分支机构)的投资来源地中,香港地区12家,台湾地区4家,美国、韩国、英国各2家,澳门地区、新加坡、马来西亚、委内瑞拉、瑞士、加拿大各1家,投资来源地较为多元,香港地区是富阳区最主要的外商投资来源地。
(三)外商投资企业市场退出稳定、便利。2021年,外商投资企业申请注销登记(不含强制注销)16家,去年同期为19家,注销数量基本持平。近年来,浙江省对符合条件的吊销未注销企业予以强制注销,今年强制注销的外商投资企业成立时间都在1992年到2012年间,强制注销对存量的“僵尸企业”进行清退,既有利于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也有利于企业登记数据更好反映市场主体的真实面貌。同时,浙江省也在简易注销程序方面不断探索发展,今年外商投资企业法人(不含分支机构)注销9家,其中通过简易注销流程办理7家,简易注销流程在外资企业中普遍反响较好,积极促进了企业歇业后及时办理注销登记,简化了注销程序与申请材料,缩短了注销时间,为优化市场结构提供了极大地便利。